輸液技巧
更新時間:2012-06-01 點擊次數(shù):5331次
靜脈輸液是臨床上基本的護理技術操作之一,在護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,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,減輕病人痛苦,保證輸液質量,經(jīng)臨床實踐與研究總結出許多技巧,現(xiàn)介紹如下。
1.持針手法 靜脈穿刺時,右手拇指、食指持針柄上下面,刺入皮膚后,拇指、食指持針柄前后面,穿刺成功率高,病人痛苦輕。因為在進針的開始,手持針柄的上下面,接觸面積大,用力均勻,針頭穩(wěn)定,針頭進皮速度快,痛覺作用時間短,病人疼痛輕。針頭刺入皮膚后改為拇指、食指持針柄的前后面,以暴露針梗的尾部,便于觀察靜脈回血,以免刺破血管。
2.不同病人的靜脈穿刺法 對血管粗而明顯易固定者,應以20°角從正面或旁側進針;對皮下脂肪少靜脈易滑動者,左手拉緊皮膚以固定血管,以30°角從血管右側快速進皮刺入血管易成功;對脫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病人,先采用熱敷使血管擴張,針頭從正面以25°角快速進皮,然后輕輕挑起皮膚,當針頭進到1/4時,針頭稍向下傾,再挑起靜脈慢慢進針到位,這樣使上下血管壁分離,以免刺破血管;對浮腫的病人應選擇粗血管,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壓使之暴露,消菌后快速進針;對頭皮靜脈穿刺的病人以5°角采用直刺,進皮后沿血管方向緩慢下潛,見回血后前進少許即成功。
3.易回血法 按常規(guī)輸液排氣后夾緊調節(jié)器,調節(jié)器下部的輸液管前端返折,并擠去前端液體0.2ml或0.5ml,固定返折處,穿刺針進入皮下后,松開返折處,按常規(guī)法穿刺血管,一旦刺入血管,可見快速回血。若血管不見回血時,可用手向遠心端擠捏頭皮針塑料管,增加頭皮內的負壓即見明顯回血。
4.非握拳穿刺法 扎止血帶,患者手背向上自然平伸,護士掌心向下,緊握患者手指根部及手指,拇指、食指分別在患者手背兩側,繃緊手背皮膚,選擇血管進行穿刺,穿刺角度為5~15°。此法穿刺血管暴露明顯,易于穿刺成功。
5.拔針后按壓法 在靜脈穿刺時皮膚針眼和血管針眼往往不在同一點,兩者距離與進針角度及皮下脂肪厚度有關。因此,輸液完畢拔針時將棉簽與血管平行直壓在血管上,棉簽上部超過皮膚針眼近心端1~2cm,使皮膚針眼及血管針眼同時被壓。切勿用力按壓血管時拔針,因按壓力與快速拔針時針尖的銳角會產(chǎn)生切力,導致切割血管的機械性損傷,而應輕壓皮膚,迅速拔針后再稍加力量按壓2~3min,這樣能減少皮下出血的發(fā)生。肘部靜脈穿刺后讓患者伸直前臂,棉簽與血管平行按壓3~5min即可,切忌曲肘壓迫止血。以免形成皮下淤血。
6.不同進針長度對血管壁的損傷 通過臨床觀察,在同一部位進行靜脈穿刺,針頭進入血管短的,對血管的損傷小,血管使用壽命長,病人疼痛反應小,反之則相反。這主要是因為注射針頭對血管壁的局部機械性損傷所致。進入血管的針頭越長,對血管壁的機械性刺激和損傷面積越大,對血管壁的損傷越嚴重,紅細胞及其血漿成分滲出越多,血管淤血越明顯。由于大量血管內皮細胞被破環(huán),膠原暴露,易激發(fā)血栓形成及血栓而阻塞管腔。提示臨床上靜脈輸液穿刺時見回血后,確定針頭在血管內,在能達到牢固固定好針頭的前提下,應盡量減少進入靜脈的針頭長度。特別是長期輸液的危重病、慢性病、化療病人,對延長病人靜脈的使用壽命、減輕病人的痛苦、預防靜脈炎的發(fā)生有著重要的臨床使用價值。
7.“S”型固定法 頭皮靜脈穿刺可采用“S”型固定,即穿刺見回血后用4條膠布(0.8×7cm)固定。1條膠布橫貼固定針柄部,1條膠布橫過針柄部下方向上交叉后固定,1條膠布一端橫貼無菌小棉球于皮膚針眼處,一端同時橫貼頭皮針塑料管,將頭皮針塑料管固定在針柄左或右側,第四條膠布一端橫貼于第三條膠布重疊固定頭皮針塑料管,另一端橫貼在頭皮針向下彎曲的塑料管與皮膚上,將頭皮針塑料管固定成“S”型狀。
其特點:
(1)形成兩個彎曲,緩沖力大;
(2)彎曲的曲率小,針頭的橫向力??;
(3)針頭以外增加了兩個固定點,固定點多針頭的穩(wěn)定性好。此方法符合力學原理,操作簡單、易固定、效果好,是一種理想的頭皮靜脈穿刺固定方法。
綜上所述,這些技巧能使靜脈穿刺方法盡量做到無痛、微痛,提高一針見血的成功率,避免對血管機械性、化學性損傷,使輸液技術向快捷性、準確性方向發(fā)展,值得推廣應用。
1.持針手法 靜脈穿刺時,右手拇指、食指持針柄上下面,刺入皮膚后,拇指、食指持針柄前后面,穿刺成功率高,病人痛苦輕。因為在進針的開始,手持針柄的上下面,接觸面積大,用力均勻,針頭穩(wěn)定,針頭進皮速度快,痛覺作用時間短,病人疼痛輕。針頭刺入皮膚后改為拇指、食指持針柄的前后面,以暴露針梗的尾部,便于觀察靜脈回血,以免刺破血管。
2.不同病人的靜脈穿刺法 對血管粗而明顯易固定者,應以20°角從正面或旁側進針;對皮下脂肪少靜脈易滑動者,左手拉緊皮膚以固定血管,以30°角從血管右側快速進皮刺入血管易成功;對脫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病人,先采用熱敷使血管擴張,針頭從正面以25°角快速進皮,然后輕輕挑起皮膚,當針頭進到1/4時,針頭稍向下傾,再挑起靜脈慢慢進針到位,這樣使上下血管壁分離,以免刺破血管;對浮腫的病人應選擇粗血管,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壓使之暴露,消菌后快速進針;對頭皮靜脈穿刺的病人以5°角采用直刺,進皮后沿血管方向緩慢下潛,見回血后前進少許即成功。
3.易回血法 按常規(guī)輸液排氣后夾緊調節(jié)器,調節(jié)器下部的輸液管前端返折,并擠去前端液體0.2ml或0.5ml,固定返折處,穿刺針進入皮下后,松開返折處,按常規(guī)法穿刺血管,一旦刺入血管,可見快速回血。若血管不見回血時,可用手向遠心端擠捏頭皮針塑料管,增加頭皮內的負壓即見明顯回血。
4.非握拳穿刺法 扎止血帶,患者手背向上自然平伸,護士掌心向下,緊握患者手指根部及手指,拇指、食指分別在患者手背兩側,繃緊手背皮膚,選擇血管進行穿刺,穿刺角度為5~15°。此法穿刺血管暴露明顯,易于穿刺成功。
5.拔針后按壓法 在靜脈穿刺時皮膚針眼和血管針眼往往不在同一點,兩者距離與進針角度及皮下脂肪厚度有關。因此,輸液完畢拔針時將棉簽與血管平行直壓在血管上,棉簽上部超過皮膚針眼近心端1~2cm,使皮膚針眼及血管針眼同時被壓。切勿用力按壓血管時拔針,因按壓力與快速拔針時針尖的銳角會產(chǎn)生切力,導致切割血管的機械性損傷,而應輕壓皮膚,迅速拔針后再稍加力量按壓2~3min,這樣能減少皮下出血的發(fā)生。肘部靜脈穿刺后讓患者伸直前臂,棉簽與血管平行按壓3~5min即可,切忌曲肘壓迫止血。以免形成皮下淤血。
6.不同進針長度對血管壁的損傷 通過臨床觀察,在同一部位進行靜脈穿刺,針頭進入血管短的,對血管的損傷小,血管使用壽命長,病人疼痛反應小,反之則相反。這主要是因為注射針頭對血管壁的局部機械性損傷所致。進入血管的針頭越長,對血管壁的機械性刺激和損傷面積越大,對血管壁的損傷越嚴重,紅細胞及其血漿成分滲出越多,血管淤血越明顯。由于大量血管內皮細胞被破環(huán),膠原暴露,易激發(fā)血栓形成及血栓而阻塞管腔。提示臨床上靜脈輸液穿刺時見回血后,確定針頭在血管內,在能達到牢固固定好針頭的前提下,應盡量減少進入靜脈的針頭長度。特別是長期輸液的危重病、慢性病、化療病人,對延長病人靜脈的使用壽命、減輕病人的痛苦、預防靜脈炎的發(fā)生有著重要的臨床使用價值。
7.“S”型固定法 頭皮靜脈穿刺可采用“S”型固定,即穿刺見回血后用4條膠布(0.8×7cm)固定。1條膠布橫貼固定針柄部,1條膠布橫過針柄部下方向上交叉后固定,1條膠布一端橫貼無菌小棉球于皮膚針眼處,一端同時橫貼頭皮針塑料管,將頭皮針塑料管固定在針柄左或右側,第四條膠布一端橫貼于第三條膠布重疊固定頭皮針塑料管,另一端橫貼在頭皮針向下彎曲的塑料管與皮膚上,將頭皮針塑料管固定成“S”型狀。
其特點:
(1)形成兩個彎曲,緩沖力大;
(2)彎曲的曲率小,針頭的橫向力??;
(3)針頭以外增加了兩個固定點,固定點多針頭的穩(wěn)定性好。此方法符合力學原理,操作簡單、易固定、效果好,是一種理想的頭皮靜脈穿刺固定方法。
綜上所述,這些技巧能使靜脈穿刺方法盡量做到無痛、微痛,提高一針見血的成功率,避免對血管機械性、化學性損傷,使輸液技術向快捷性、準確性方向發(fā)展,值得推廣應用。
- 上一篇:已經(jīng)沒有了
- 下一篇:家用醫(yī)療設備日益小型化